开启辅助访问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到宽版

浩汉网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透视反无 人机装备的“热”与“冷”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副司令

Rank: 12Rank: 12Rank: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久前,地区武装冲突中出现的无 人机打击战略轰炸机场景引发世界关注。也让世人对无 人机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事实上,无 人机进入战场所带来的种种威胁,已促使各国纷纷研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反制。
  实战“遇冷”为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反无 人机装备仍属于新装备,技术成熟度和实战部署规模比较有限。以反无 人机作战经验丰富的俄军为例,具备反无 人机能力的防空系统和专用反无 人机系统占其防空体系的比重不到18%。美军的反无 人机系统,大多处在研制或试验阶段。目前,世界各国军队装备的依然是以防御导-弹和有人战机为主要目标的传统防空系统。由于这类目标的信号特征、飞行规律同无 人机差异较大,致使其在反**作战方面的效果不佳。
  从数据上看,很多野战防空系统一般用于拦截直升机、巡航导-弹等空中目标,射高大多在300米至6000米。在拦截无 人机上,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比如,MQ-1“捕食者”、MQ-9“死神”、TB-2等中高空察打一体无 人机的巡航高度大多在6000米甚至8000米以上,野战防空系统根本“够不着”。又比如,传统防空系统对“低慢小”目标的发现能力较弱,而四旋翼无 人机、穿越机等小微型无 人机基本飞行高度多在150米以下,处在雷达盲区,难以被野战防空系统发现,也就谈不上有效拦截。2019年,沙特境内两处石油设施遭到无 人机袭击,部署在沙特境内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竟毫无反应。因此,反无 人机装备貌似“失能”的原因,既不是自身太弱,也不是无 人机太强,而是作战方式变革的必然过程。

  当下痛点是什么
  客观上讲,传统防空系统并非对所有无 人机都无解,至少从近年来发生的几场无 人机深度参与的局部冲突来看,拥有相对完备防空体系的一方,对大中型无 人机的拦截率还是比较高的。2002年起,美国就开始利用MQ-9“死神”无 人机监视、打击也门境内的目标,2017年至2019年仅被击落3架。随着胡塞武装防空能力的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胡塞武装宣称已击落MQ-9“死神”无 人机20多架。
  当前,反无 人机作战的焦点在于对抗小微型无 人机。这类无 人机成本低、结构简单、改造潜力大、作战自由度高,因此作战样式较为丰富,战场适应性较强。从主流反无 人机装备来看,对无 人机的探测识别主要通过射频分析仪、雷达、视觉/热成像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等完成,打击手段则主要包括通信/导航系统干扰、信号挟持、空中拦截、地面火力打击、运用定向能武器、撒网捕捉等。这些方式各有侧重,同时也各有缺陷。
  小微型无  人机噪声低、红外辐射和雷达反射信号较弱、操控方式灵活多样,通常只有将各种感知探测手段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对其的发现和拦截概率。俄军事专家曾透露,在俄军2020年的一次测试中,由4部“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组成的防空导-弹连,向1架缓慢移动的**开火,多次齐射都未能将其摧毁。4部“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实中很少有集成多种达到上述技术水平的反无 人机装备,即使拥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也会存在作用范围有限或者体积庞大不易机动的问题。
  现实挑战有什么
  武器装备发展遵循矛盾运动规律,需要动态地、有联系地加以审视。应对小微型无 人机的威胁,是当前反无 人机装备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然而,即使相关反制手段有了突破性进展,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毕竟,围绕无 人机的技术革新和战术创新同样迅速。反无 人机装备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容量和成本。
  一方面,对以“蜂群作战”为典型样式的无 人机饱和攻击,尚未找到最优应对方案,这就好似导-弹饱和攻击至今仍是传统防空反导系统的“噩梦”。从美、俄等国的军事实践看,操控无 人机比操控同样数量的导-弹更易实现。反观当前的反无  人机装备及系统,无论是其独立使用还是将其联合“组团”应对**蜂群,效果都不够理想。据报道,俄制“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在应对无 人机蜂群攻击时,弹药再装填速度难以满足要求,其向3千米外的小型无 人机射击时,至少需要重新装弹2次才能保证50%的命中率。这些情况表明,应对**饱和攻击必须另辟蹊径。
  考虑到定向能的优长,激光和微波武器可能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比如,美军已在LPD-15庞塞号两栖舰上部署激光武器系统,用于反无 人机;英国陆军也成功测试了一款安装在“猎犬”装甲车上的高能激光武器,通过发射激光击落了空中无 人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另一种选择可能是发展能反制无 人机的无 人机。比如,俄罗斯“红线”公司正着力研发的新型拦截无   人机Vogan-9SP,就采用“以**制**”的路子,配有重约400克的战斗部,安装有导引装置和计算单元,并保留“人在回路”模式。根据雷达探测和操作员指令,该无 人机能以2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向目标,并同步计算出拦截点,在接近目标时引爆战斗部。
  另一方面,随着无 人机大量应用于战场,研制反无 人机装备必须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为尽可能减少类似“大炮打蚊子”的现象,反无 人机除了“硬摧毁”,还应同步探索电子干扰、信息阻断、隐真示假等“软打击”“巧欺骗”作战方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局部冲突中,无 人机特别是小微型无  人机的运用不断打破常规思维、采用特战手段、突破前后方限制,以较小成本取得巨大战果。这也在启示我们,反**作战正逐渐超越反无 人机装备本身,加强对小微型无 人机的平时管控和要地附近空域不明飞行物全时跟监追瞄将非常必要。

  名副其实靠什么
  从本质上讲,反无 人机装备属于防空作战体系的一个分支。从“大防空”的角度看,目前各式各样的反无 人机装备和系统只是应对眼前威胁的权宜之计,在联合作战背景下,未来的反无 人机装备研发必须摒弃独立作战的观念。因为,只有遵循“融入体系、配属平台”的思路,才能将反无 人机装备的潜在能力在更大程度上转化为实战效能。
  一是与防空反导体系一体化筹划。如此筹划的优势在于,反无 人机装备既可共享空情信息和目标数据,更及时有效地发现无 人机,也可根据在多层防空作战框架内的地位作用,有针对性地升级防空反导监测系统和武器弹药性能,确保织密防空网,高效实施拦截。如俄罗斯在建的“穹顶屏障”反无 人机系统,将与俄国土防空体系融为一体,在“大防空”体系内综合使用侦察和控制手段,就体现了这一点。
  二是下放反无 人机作战单元。加强基层反无 人机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为其配备相应的反无 人机装备。针对小微型无 人机突袭作战行动增多的现实,下放轻型反无 人机装备给基层非常必要。这样,数量较多的反无 人机装备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无 人机群体来袭时所具有的优势,并努力实现反无 人机能力的全覆盖。当前,一些国家为作战班组配备了便携式无 人机干扰器等,就体现着这一趋势。
  三是加强主战平台的配属。为易受无 人机攻击的高价值军事资产增加反无 人机模块,尤其是将其配属给主战平台,能有效提升配属对象的战场生存力。美、俄、欧推出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均配备了无 人机对抗系统,就是这个原因。通过多措并举,反无 人机装备可能会在今后战场上发挥出更大作用,其当前市场上的“热”也就拥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强劲的推力。

消息来源:新华网     作者:解放军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浩汉网 ( 沪ICP备15023160号 )

GMT+8, 2025-9-18 00:17 , Processed in 0.127539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技术支持:浩汉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