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到宽版

浩汉网

查看: 3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陆军下一代坦克

[复制链接]

47

主题

58

帖子

4246

积分

团长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2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ugh1974 于 2020-11-15 20:23 编辑

美国陆军用于替换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三种“可选载人坦克”(OMT)概念方案,可能是对应的前几日出现的打码的OMT模型,或者这三种是更早的概念设计,三种方案分别重“变体1”54.9吨、“变体2”59.9吨和“变体3”64.9吨,三种变体的车体前部都有双人乘员舱,“变体1/2”似乎是**、单人/双人顶置炮塔,接近炮塔座圈的位置似乎有类似潜望镜的装置,“变体3”可能是双人炮塔;“变体1”采用疑似XM360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28发待发,没有备份弹),”变体2和变体3“则采用未知口径的坦克炮(可能是130/140毫米或者电热化学炮,30发待发弹、6发备份弹)

今年9月,来自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第二装甲旅战斗队某装甲连的士兵在密歇根州沃伦市的底特律兵工厂参加陆军"可选载人坦克"(OMT)计划的虚拟实验,士兵们提供了关于下一代坦克发展方面的建议。虚拟实验由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地面车辆系统中心(CCDC-GVSC)组织。

参加虚拟测试的美军士兵都不赞成双人车组的概念,所有参与者都认为未来坦克需要4名成员,假如增加一个自动装弹机则可以接受三人乘员组。CCDC-GVSC依然倾向于继续进行双人车组的测试,同时也认为四人车组也有可取的地方,第四个人可以负责操作各种无人载具,参与实验的士兵建议下一代坦克可以增加火炮俯角或者采用液气悬挂来实现坦克在反斜面阵地射击或”棱线射击”,主炮同轴武器可以在7.62、12.6和40毫米口径的武器之间更换,增加“透明装甲”的传感器、增加可以欺骗敌人火控系统的干扰装置、激光告警接收机应向车长自动指示激光照射的方向并发射**、增加类似M2/M3步战车的独立光学观察器装置,具备提示功能的敌我识别能力系统,两个遥控武器站太多了,会互相干扰,1个就足够了,遥控武器站还应该能够像车长周视瞄准镜一样具备猎-歼能力,可以指示炮手攻击,主动防御系统对于防护水平低的变体很有用,其他的还有具备WIFI能力的数字地图显示器,可以给电器充电的USB插头等等

CCDC-GVSC很关注士兵对于坦克车载**的测试,认为**是未来坦克最重要的技术,不过为了让三人车组能有效的使用**,还需要进行改进,士兵认为**应有助于确保部队“周边安全”,**需要能通过雷达、红外和接近传感器从上到下的监视坦克周围300米范围,并且无需车组人员离开战车去部署**。参加测试的装甲连目前也装备有“接近传感器”传感器,不过由于需要人员下车安装所以从未使用过。士兵们还认为**应该具备对远距离目标定位的能力,可以使用激光指示或光学传感器引导对目标发动攻击,**的飞行范围应为坦克炮最大直射射程,并具有观察/指示超出坦克炮最大直射射程外目标的能力,**传感器的夜视能力应该等于PSQ-20A/B夜视仪和具备热成像融合能力,**必须具有信号丢失则自动返回功能,因为士兵们担心,随着**的技术升级,它会成为一个敏感项目,由于担心丢失, 在训练中可能会很少使用,并带有很多限制,这些限制会阻止**充分发挥其全部功能。士兵们并不认为**有装备武器的必要。士兵们认为可以采用类似绳系**的方式来增加**的滞空时间。

以上对**的所有希望导致**操作员不仅需要在使用**方面有知识,而且还要在作战/驾驶、组织,间瞄射击的控制方面具有知识。目前尚不清楚谁/如何/何时扮演**驾驶员的角色,但是控制系统应该更简单,更直观地使用。可能需要几种类型的**,一种基本且昂贵,其余的则更简单且更便宜,但仅适用于某些简单任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128

帖子

8871

积分

副师长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0-11-16 18:2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乱七八糟的,模型展上的图都拿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浩汉网 ( 沪ICP备15023160号 )

GMT+8, 2025-9-17 01:03 , Processed in 0.18217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技术支持:浩汉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