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号是山东省水产企业集团总公司依托青岛海洋渔业公司1985年从东德引进的超级大西洋型拖网加工渔船,引进时间和和船型与沪渔公司的“开创”号基本同步,后续又引进“泰平”号、“泰安”号两艘大型拖网加工船,另外引进一艘3000吨级冷藏运输船“泰宁”号,初步组成山东的大型远洋渔船队。当时国内五大渔业公司在二手大型拖网加工船的引进上是同步的,舟渔那艘叫“明珠”号,辽渔的叫“耕海”号
早在1985年3月,上海海洋渔业公司从德国引进、定名为“开创号”大型拖网加工渔船,总吨位3200吨、主机功率3530千瓦,可从事鱼片加工。当年6月即赴夏威夷外的海山渔场试捕。次年,根据中美渔业协定,该船赴白令海捕捞狭鳕,获得成功。至1991年,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大型拖网加工渔船船数增加到4艘,中国水产总公司所属的舟山、烟台和其他海洋渔业公司也分别引进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全国最高船数达18艘。因白令海四周为美、俄两国分别管辖的专属经济区,仅中间有一块公海。上世纪90年代初起,白令海的狭鳕资源明显下降。经中、美、俄、日、韩和荷兰等六国多次协商,于1994年6月签署了《中白令海狭鳕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规定狭鳕资源恢复到一定水平后(达到167万吨可开捕水平),才能开捕。实际上从该公约签署以来至今仍处于禁渔状态。为此,中方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只能转移至鄂霍茨克海捕捞狭鳕,但俄方允许中方的配额逐步减少,配额费用不断上涨。如1999年18艘大型拖网渔船配额7.7万吨,2001年减为4.16万吨,2003年仅为1.7万吨,配额费用由每吨90美元,涨到150美元。各企业均难以维持生产。 上海水产学院于1999年受上海海洋渔业公司等企业的委托,为摆脱上述困境,探索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后备渔场的工作。选派海洋捕捞专业教师组成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小组。次年,随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开欣号”赴智利外海东南太平洋试捕,取得成功。鉴此,农业部十分重视,组织有关企业,立项资助进一步进行探捕和试验研究。2001年共有5家企业12艘大型拖网加工渔船投产,2008年产量达13万吨。经过10年的奋斗,不仅开辟新渔场和新资源,解脱了大型拖网加工渔船生产困境,并具体掌握了东南太平洋渔场特征、竹荚鱼洄游习性、捕捞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展了渔情预报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大型拖网渔船作业的战略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