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842
7700
6万
副司令
当控制中心准备记录第15次成功发射时,二级火箭突然在70公里高空开始诡异自旋,姿态控制系统彻底失效。
地面雷达捕捉到的最后画面显示,这枚56米高的庞然大物如同失控的陀螺,在稀薄大气层中划出螺旋轨迹,最终被紧急自毁系统引爆。
这不是印度航天第一次上演"功亏一篑"的戏码。
翻开该国航天发射记录,2022年SSLV火箭首飞偏离轨道,2021年GSLV-F10发射倒计时中止,2020年PSLV-C49任务出现卫星分离故障。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事故多发生在关键性技术验证或重要载荷发射时。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前工程师在接受《印度教徒报》采访时曾透露:"我们的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当遇到复杂任务时,多个技术环节的容错率会被压缩到临界点。
要说解决方案,其实简单得让人心疼——先把地面工作做扎实。孟买理工学院那位匿名工程师爆料说,他们有个零件检测标准叫"差不多就行"。天!这是造火箭还是拼乐高?建议印度航天局把挂在墙上的"赶超中美"标语换成"质量就是生命",把庆功宴预算都砸到质检环节。网友说得对,与其在发射前排练鼓掌节奏,不如多排练几次应急预案。
航天事业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能看见几厘米的嫩芽,但地下根系早已蔓延数百平米。现在全世界都看见中国航天的参天竹林,却少有人注意他们在地底下熬过的寂寞岁月。印度要是真想在太空争得一席之地,该学的不是我们的发射频率,而是我们那些在戈壁滩啃咸菜、在实验室睡行军床的航天前辈们。毕竟,太空从不会辜负认真的人,但也绝不会给浮躁者任何侥幸的机会。
使用道具 举报
0
1017
4809
团长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用微信扫一扫互动赢积分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浩汉网 ( 沪ICP备15023160号 )
GMT+8, 2025-9-18 06:34 , Processed in 0.16985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技术支持:浩汉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