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性、可负担性与战略平衡
接着“谈钱”,说到巴空军拟采购40架鹘鹰,总有网友说巴基斯坦“买不起”,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美国F-35A“裸机价格”(飞离成本)仅8000多万美元,鹘鹰战机的飞离成本预计将低于这个数字;歼10C包含备用发动机、人员培训、配套武器弹药等全包单价约7700~8000万美元;因此可以估计鹘鹰战机包含备用发动机、人员培训、配套武器弹药等全包单价约1亿美元(如果有优惠可能还不到这个数)。按单价来算,多付出25%-30%的成本便能获得“跨代”的效益,应该优先采购哪款战机不言自明。
也可能有网友认为巴基斯坦年军费开支约为100亿美元,其中空军能分到其中21%(即20亿美元左右),刨除掉日常运营开销和现有军购“年供”,已经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购买鹘鹰。这其实也是一个思维误区,这就好比如有个人年入百万,然后网友断言她买不起1000万的房子一样,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不值一驳。
历史上巴基斯坦军购大手笔其实不少,比如1988年采购28架F-16A/B的“和平之门III”项目,价值6.85亿美元,折合到现在币值约19亿美元;又比如2006年“和平驱动”项目,采购18架F-16C/D(另有18架购买意向/选择权)+45架F-16 MLU的升级套件+头盔弹药吊舱等配套装备,价值50亿美元,其中30亿是36架F-16C/D(18架+18架购买意向/选择权),排除掉没买的18架,这一单也价值35亿美元,折合到现在币值约56亿美元;其购买力买40架鹘鹰绰绰有余。
最后是还有很多网友持有的“平衡论”,认为只有在印度首先引进了四代机后,中国才可能同意卖四代机给巴基斯坦,那么现实又果真如此吗?
读过我前两年文章的朋友都了解,1981~1982年,巴基斯坦空防压力极大的时候,其两个威胁方向的“强敌”均还在二代机时代:前苏联空军还在用米格23ML,印度空军还在用米格21、米格23BN和米格23MF(还有米格25R侦察型,和米格23BN均为1981年引进,米格23MF为1982年引进),巴空军率先进入三代机时代并投入实战,有效遏制了前苏联可能的“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企图。
仅从单项空军装备来判断“平衡”与否是目光狭隘的。巴空军直面编制和机队规模都更庞大的“外军强敌”,只有维持质量优势才能生存;巴基斯坦作为小国,面对体量庞大的大国,只有拥有一支更先进更强大的空军才能有效地吓阻敌军事挑衅、抵抗敌军事入侵、维持区域战略平衡。
最后以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的名言收尾:“A cou**y without a strong Air Force is at the mercy of any aggressor. Pakistan must build up her Air Forc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t must be an efficient Air Force, Second To None.”(译: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就只能任人宰割;巴基斯坦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高效的空军,首屈一指,举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