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见link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76945998580242#interest
5月20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以下简称“二期工程”)竣工验收,并正式运行,标志着从长江口到南京的430公里12.5米深水航道正式全线贯通,长江水运网络与国际海运网络实现“深水”对接。 “从1998到2018年,我们用20年时间,不仅打通了长江口‘拦门沙’,还实现了12.5米深水航道从长江口上延至南京,这是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的历史性成就。”在日前召开的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竣工验收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表示。 深水航道工程,让长江下游沿江港口全部变身海港,极大地提高了长江中上游“江海联运”能力,长江黄金水道在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主骨架作用得到大幅提升。 430公里深水航道工程,已成为中国交通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20多年的努力奋斗,5万吨级海轮能直接进入到430公里经济腹地,把长江下游四百公里范围变成海港地区,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当拿到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竣工验收证书后,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任建华难掩心中的兴奋。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沿海二百公里范围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重要原因就是离海近,有较便利的海运条件,而中国交通人又把这个条件向内陆再推进200公里。这一了不起的成就,根源在于12.5米深水航道,也在于长江口开了个好头。 “长江口的拦门沙打开,深水航道顺利向上延伸,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倒逼的原因,而关键还是国家的决策!”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原总工程师范期锦对记者表示。 他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1990年浦东新区开放,过去长江口航道勉强维持7米的水深根本无法满足上海港的发展需求。打开拦门沙,治理长江口,建设深水航道,推动上海港快速发展,支持上海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长江河口宽90公里,变动频繁,洲滩演变剧烈,要打开长江口“嗓子眼”上的拦门沙,谈何容易。 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中国交通人考虑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以下简称“长江口工程”),扩大长江口北槽航道80米限宽、利用北槽边坡及开发利用南槽,以释放长江口潜能。 设想能不能实现?有着丰富河口治理经验的美国专家、日本学者、荷兰技术顾问来到长江口,望着90公里宽的长江口直摇头。 国内专家也有不同声音:河势治理历来自上而下,长江口“三级分汊”,在上游一、二级未治理的情况下,就治理第三级,怎么行? 长江口能否治理有争议,而经济社会发展有急切需求,此时,如何决策成为关键。 1997年4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办公会,同意实施长江口工程,并确定了分期实施、动态管理,整治和疏浚结合,最终实现12.5米水深的治理目标。 1997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吴邦国主持召开了长江口工程汇报会。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总结发言时指出:“长江口是可以认识、可以整治的,选择南港北槽方案作为深水航道是合理的、可行的。”这是长江口工程能落地的最实质性、最有效、最具体的转折点。 在国务院领导亲自挂帅、推动,严恺、钱正英、窦国仁等一大批老科学家的支持和鼓励,原交通部历届党组持续推动,上海、江苏等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长江口工程终于在1997年立项。 开工前的主要困难打通后,长江口工程很快实施。 1998年1月,长江口一期工程开工,2000年3月完工,8.5米航道水深目标完成。然而,当原交通部刚对外宣布水深达8.5米后不久,历经几场大台风后,泥沙快速回淤,水深又退回到7米多。原交通部领导直奔上海现场考察,经多方“会诊”,找到原因并迅速采取措施,航道水深重新达标。 随后,长江口二期、三期工程陆续上马,并于2010年12.5米深水航道开通。总长逾100公里的两条长堤、19座丁坝呵护着长江口航道,成为打开长江黄金水道的一把“金钥匙”。 长江口工程推进过程中,将深水航道上延,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被提上议事日程。 记者了解到,长江口二期工程后,通过调整浮标、疏浚等措施,8.5米深水航道向上游延伸,后来又实现10.5米深水航道上延,这几乎已是自然水深利用的极限。
上延到南京的航道水深还能不能提升? 在长江口工程实施时,原交通部就组织开始了相关研究,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交通运输部迅速落实国务院决策,启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自下而上、先通后畅”原则实施。 这个决策,先易后难,逐步上延,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这段约283公里的12.5米航道最终提前半年试通航,让沿江市县提前享受到了深水航道带来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