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到宽版

浩汉网

查看: 30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考船] “向阳红09”船的前生今世

[复制链接]

612

主题

988

帖子

1万

积分

师长

Rank: 9Rank: 9Rank: 9

拥军爱民开坛先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在中国的海洋综合调查中,“向阳红”序列船舶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向阳红01”“向阳红03”“向阳红06”“向阳红09”“向阳红10”“向阳红18”……它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深海大洋,这些“向阳红”序列科考船一次次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
  在这些频繁跃动的身影中,有一艘船,它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那就是被海洋人亲切称为“向九”的“向阳红09”船。作为我国第一艘深潜试验母船,多年来它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在深海大洋刻下中国深度锲而不舍。明年,“向九”船将迎来40岁生日,然而,许多人却并不知道这艘功勋船舶的前世今生。日前,记者采访了当年参与“向九”船设计建造的主要人员马少勇,他深情回忆了建船始末,讲述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 本报记者 路涛

  1978年12月18日,广州黄埔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长洲码头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崭新的“向阳红09”船和“实践”号远洋调查船承载着国人的期盼,拉响悠长的汽笛驶离码头,向着浩瀚的太平洋进发,执行世界气象组织首次绕赤道全球大气试验任务。
  这是新中国海洋调查船第一次登上世界海洋科学调查的大舞台。执行这次任务的两艘船舶,一艘是早前从中国科学院转至国家海洋局,后归属东海分局的“实践”号。另外一艘就是“向阳红09”船。这艘专为执行任务赶造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建成后甚至来不及试航,就直接开赴太平洋“赶考”。

“向九”船受命于纸上
  “船还在图纸上,任务却已经下达。”
  1977年年底,世界气象组织邀请中国参与首次全球大气试验。这项远洋科学调查动用了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陆地气象台站、海洋天气船、热带风观测船、浮标、定高气球、飞机和人造卫星等各种观测手段,共组织50艘船沿赤道环型部署。
  这个邀请,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这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后参加的第一次全球性合作,更重要的是,此次任务区位于太平洋赤道附近,也是我国洲际弹道**发射的落点区。参加此次试验,不仅能彰显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形象和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验证发射靶场的合理性,进而开展大洋资源调查。
  毫无疑问,参加大气试验势在必行。可是,选什么船执行此次任务、需要去几艘?一时没有定论。
  据马少勇回忆,当时主要考虑以下两点:我国如若报名去1艘船,有可能被布置到菲律宾、印尼一带,那样,就失去占据洲际弹道**发射最终落点区的机会。如果报名去两艘船,极有可能覆盖斐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一带海域,避免该区域被外国占据。基于上述考虑,时任国家主席华国锋签署主席令:“报名两艘船,参与该项任务。”
  可派哪两艘船去呢?彼时,我国能进行远洋调查的船舶屈指可数,只有“实践”号和“向阳红05”船曾经驶出国门,开展“718”工程靶场选址的调查。但“向阳红05”船多次执行“718”工程任务,如果再派它去,我国进行洲际**试验的计划恐怕会提早暴露。紧要关头,“向九”船接过了这个历史使命。
  谁能想到,此时的“向九”船还未建造。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来得如此之急,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国家海洋局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造出“向九”船,使之如期奔赴太平洋。

齐心协力保建造
  “一无施工设计,二无先进的技术,能造出来就是奇迹!”
  “向九”船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1977年10月开工。据马少勇回忆:“从接受邀请到执行任务,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10个月。受时间所限,‘向九’船的建造无法遵循传统的方案、技术、施工设计三步骤,只能边设计边建造。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工业水平、设备配套较为落后,要在一年内建造1艘4500吨级的科考船困难可想而知。”
  “向九”船的设计任务交由上海的708所(中国船舶工业708研究所)负责。有意思的是,该所的研究团队全是清一色的女同志,被称为“妇女设计队”。国家海洋局专门成立了工作组,负责“向九”船的设计、组织和施工建造。组长由时任国家海洋局工程修造处副处长马少勇担任,成员包括从科技处调来的张善武、北海分局原“东方红”号轮机长丁兆山等6人。船厂方面,成立了“向九”船联合建造指挥部,“向九”船船长张静任组长,708研究所王丽丽和马少勇任副组长。
  国家海洋局工作组从组建伊始就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马少勇总体协调,丁兆山、张善武主要负责海洋仪器、调查设备的选型、制造、安装调试。
  工作组6位成员来自局属各单位,在“向九”船建造期间,为了能及时研究、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大家索性住在了船厂。国家海洋局和船厂、设计单位携手合作,群策群力。例如“向九”船在设计建造时,马少勇代表国家海洋局向船厂提出船的主机要采用双机,按照18节的速度建造。马少勇认为,单机虽然价格便宜,但不如双机安全可靠。尤其是远洋调查时,一台主机坏了,另一台还能工作。船厂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完成了国家海洋局的设计要求。
  6个月后,“向九”船下水,转入舾装。10个月后,船、机、电、导航和实验室的各类仪器基本就位。接上级指示,“向九”船务必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待命。这就意味着,“向九”船马上要验收出厂。
  造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超出预期,虽然大家全力拼搏,但还是留下一些遗憾。比如甲板上的万米拖网绞车的钢缆建造未能按期完成。拖网绞车设计钢缆长度万余米,艉部要托起1吨重的负荷,而末端的厚度却只能有10毫米。负责此项工作的厂家经过反复实验,都未能使钢缆在滚筒上均匀缠绕。那段日子,马少勇不知跑了多少趟船厂和设计研究单位,到交船时这一难题仍没有攻克。

如期起航赴大洋
  1978年11月,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45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9”船出厂入列。
  出厂那一天,总参作战部下达作战命令,命令南京军区、广州军区、福州军区三大军区,联合海军、空军掩护“向九”船通过台湾海峡赴广州集结,并要求“向九”船于晚上21时离开码头出航。不料直到当天下午3时,负责验收的军代表迟迟不签字,理由是未通过项目验收。
  看时间紧迫,马少勇向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沈振东直接报告:“军代表不签字出厂,为了保证船舶能按时执行任务,根据我参加‘向九’船建造过程的情况认为,船的动力是好的,即使一台主机出现故障,也能安全驶过海峡。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和自己的生命作担保,请求局长授权,由我来代表军代表签字。”沈振东最终授权马少勇在交船证书上签字,并指示一定要多考虑问题,确保万无一失。随即,马少勇立即通知了联合指挥部组长、沪东造船厂厂长。
  下午4时,马少勇在交船证书上签字,与环球大气物理试验船队总指挥王顺堂、“向九”船船长张静、708所现场负责人、驻厂军代表等人在“向九”船会议室举行了一场简朴的交船仪式。几瓶罐头、一瓶白酒,算是对过去10个月做了个告别。虽说船能出厂了,可谁也没有心情畅饮,因为更重要的任务还在等着他们。大家分头备航,确保准时起航。
  晚上9时,“向九”船鸣笛离开码头。马少勇随船前往。凌晨3时左右,船顺利航行至金门附近以外的中间深水航道,5时通过台湾海峡,进入汕头海域。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向九”船一路安全抵达目的地。
  船抵广州,离执行任务的时间只剩下最后1个月。这1个月,有3件事要做:继续做好未完工程的收尾工作,配合联合国派来的专家做好仪器的安装,为长时间远航做好补给等备航事宜。
  “向九”船按计划出海远航,占据了我国可以发射洲际**的落点区。在斐济附近海域,“向九”船漂泊了半年之久,期间船舶没有出现大的故障,圆满完成了联合国气象组织交给的任务,也进一步验证了“向五”船先前做的海洋环境调查。
  此后,“向九”船先后承担了中日黑潮调查、中美海气相互作用调查等多项重大海洋科学调查任务。2009年~2012年,30多岁的“向九”船经过改造,成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母船,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上试验。
  迄今为止,向阳红系列船舶大多已经退役或者改装,只有“向阳红09”船仍然沿用原来的名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钱 +80 贡献 +10 收起 理由
wind63 + 10 + 8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6

主题

525

帖子

5052

积分

禁止访问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4 18:47 | 只看该作者
也该换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03

主题

8万

帖子

5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胜利勋章开坛先驱

板凳
发表于 2017-10-24 19:42 | 只看该作者
为国家服务了39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9

帖子

864

积分

连长

Rank: 5Rank: 5

地板
发表于 2017-10-24 19:57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常常看到关于向阳红系列科考船的报道,最近这些年,关于向阳红系列的报道很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2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副司令

Rank: 12Rank: 12Rank: 12

5#
发表于 2017-10-24 21:16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多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877

积分

连长

Rank: 5Rank: 5

6#
发表于 2017-10-25 11:3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科普知识,受教育了,最好能有反映当时历史的照片,那就更完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浩汉网 ( 沪ICP备15023160号 )

GMT+8, 2025-9-17 10:30 , Processed in 0.18679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技术支持:浩汉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