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linsh16 发表于 2025-7-6 11:29

美军计划将F-22升级,采用平板电脑遥控“忠诚僚机”?

在美军第六代战斗机尚未问世的遥远未来,美国空军正试图通过对现役五代机F-22进行多方位“修补与升级”,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有人与无 人机协同作战”新时代。
根据2026财年预算计划,美国空军准备为143架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F-22隐形战斗机配备控制无人作战平台的能力。这些被称为“忠诚僚机”的无 人机,将由飞行员借助一块便携式“平板电脑”来指挥操控。作为一款自2005年服役、曾一度面临退役危机的老牌五代机,F-22如今似乎被赋予了“带娃上阵”的全新作战角色。令人意外的是,F-22而非更先进的F-35,被选为承担协同作战飞机(CCA)计划先锋任务的主力机型。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军计划使用成本仅为8.6万美元的平板电脑,作为飞行员与无人僚机之间的主要交互界面。这一设计引发了外界大量质疑——在当今高度复杂、动态多变的现代空战环境中,一名单座飞行员真的能“边战斗边指挥”无 人机吗?尤其是在对手也拥有先进人机协同技术的情况下,这种操作模式更像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而非成熟且可靠的战术体系。
美国空军显然对这些问题有所认识。官方解释称,目前所选的YFQ-42A与YFQ-44A两款CCA原型无 人机,已具备较高的人工智能自主作战能力。F-22飞行员仅需在关键时刻通过平板下达作战指令,而无需进行全天候全权控制。尽管如此,理想状态与实战环境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交互延迟、战场态势感知的巨大压力,加上战机超音速机动时对信息处理的高负荷,极有可能导致飞行员陷入“指挥过载”的困境。毕竟,这可不是简单地用触控笔点几下屏幕那么轻松。
飞行员仅依靠一台平板电脑指挥无 人机?
从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来看,美国选择让F-22而非F-35搭配忠诚僚机,背后还有另一层考虑。首先,F-22在速度、机动性和态势感知能力上依旧领先F-35,尤其适合担负制空权争夺的重任。在CCA无 人机能力尚处初期、不够成熟的阶段,F-22的空优性能能够有效弥补无人僚机在战术上的不确定性。其次,F-22虽然面临机龄老化问题,但其生产线早已停产,不可能再研发全新型号。将其作为实验平台使用,不仅风险更低,还不会干扰F-35的大规模部署和后续升级计划。然而,这也暴露了F-22本身结构上的局限。该机自设计之初未开发出双座版本,这与中国基于歼-20发展出的歼-20S双座型形成鲜明对比。在中美空战AI水平差距不大的背景下,歼-20S的后座飞行员可以专注于指挥僚机,主飞则专心进行空战操作,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任务分工和人机协同。相比之下,F-22因缺乏双座设计,未来难以填补这一结构性短板。
YFQ-42A和YFQ-44A两款“忠诚僚机”路线图
美国空军在推进CCA计划上态度极为积极。据透露,仅第一阶段(Increment 1)便计划采购100至150架无人僚机,且目标总数高达1000架。采购机制采用“开放式竞争”,即使某些厂商未能中标第一阶段,也能参与后续的增量二、三阶段投标。这种方式不仅确保技术路线的多样性,还能形成灵活的装备选择机制,以增强未来战场适应能力。
此外,美国空军不再孤军奋战,而是与海军、海军陆战队通力合作,致力于打造统一的“指控架构”,实现跨军种、多平台的CCA无 人机控制互操作性。未来,不仅F-22和F-35,连B-21战略轰炸机、E-7预警机以及前线指挥平台都有望接入这一体系,成为高度分布式空战系统中的“中控节点”。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每架战机、每个节点都能协同作战、动态调配任务的空战网络。
9·3阅兵将亮相的歼-20S双座五代机
不过,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技术奇点”尚未真正到来。现阶段,AI在战场指挥领域依然面临数据样本不足、模型泛化能力有限以及难以应对高度非线性突发情况等难题。在此背景下,将指挥负担强加于单座F-22飞行员身上,本质上仍属于一种被动应对,而非战术能力的质的飞跃。相比之下,像歼-20S这样配备两名飞行员的战机,在“人机 人机”的协同框架中无疑拥有更宽裕的操作空间和更大的战术灵活性。

从某种角度看,美国空军让F-22“带娃上战场”的举措,是对第六代战机计划“提前交卷”的无奈尝试。在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一度被搁置、F-47量产遥遥无期的当下,保持F-22战力成了唯一可行之策。但这也提醒我们,单靠“缝缝补补”式升级难以长期维持空中代际优势。真正的空中优势,或许还需等待人与AI深度融合协同的未来时刻。在那之前,不妨向那些独自一人面对空战和指挥双重压力的F-22飞行员致以最高敬意——他们或许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利坚超人”。








消息来源:搜狐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军计划将F-22升级,采用平板电脑遥控“忠诚僚机”?